专业建设五年规划

发布单位:人员机构编辑:发布日期:2011/07/04浏览量:1553

一、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 [2000]2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4]1号)和全国职教会议精神,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有关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文件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紧紧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院自身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优化专业结构,突出专业特色,形成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主,涵盖机械、经管等学科的专业体系;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专业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二)专业建设原则

1、总体原则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省教育厅关于专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意见,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围绕学院定位和十一五发展规划,合理设置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认真调查研究,结合学院实际,充分发挥优势,注重培育特色,积极树立品牌。巩固调整改造传统专业,大力发展与扶植新兴专业。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指导,加强专业基本条件建设和内涵建设,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特色鲜明,能适应学院规模发展的专业框架,构建能够既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又具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办学效益的专业建设体系,为安徽省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专门人才。

  2、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原则:

  (1)确保重点,优先发展社会急需的、关系学院长远发展的专业。

  ——围绕安徽省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需要的传统专业和特色专业,进一步巩固优势,强化特色,做出品牌。

  ——重视发展直接为地方经济服务、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专业,重视与新兴产业相结合的专业。

  ——合理规划专业布局,围绕学院的优势与特色专业,形成专业间的相互支撑与依托,促进学院教学的有效发展。

  (2)突出效益,积极发展市场竞争力强、就业形势看好的专业,同时注重学院可持续发展和办学效益。

(3)培育特色,稳步发展具有地区特色、行业特色与学院特色的品牌专业。

二、专业建设现状
  (一)专业规模
  我院现有高职专业27个,涵盖电子信息、能源、自动化、通信、经济贸易、财务会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政金融、机械设计制造、计算机、语言文化十二个二级专业门类。其中省级教改试点专业2个,院级教改试点(重点)专业4个。共有高职在校生6087人,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主线,机械、经管人文类专业为两翼,辐射相关领域的专业布局和结构,专业设置基本上紧贴安徽省及周边地区行业经济发展现状与人才需求,整个专业结构体系基本趋于合理。

  (二)专业建设条件

  1、师资队伍现状

  我院现有教师237人,高级职称44人,占教师总数的18.6%;中级职称71人,占教师总数的29.95%;青年教师136人,占教师总数的57.38%。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和正在攻读硕士学位的66人,占青年教师总数的48.5%。  

2、实践教学设施

实验实训中心拥有计算机类实验(训)室15个,华为网络实验室1个,电工电子类实验(训)室10个,制冷制热实验室1个,传感器实验室1个,通信实验室1个,PLC可编程控制实验室1个,数控仿真实验室1个,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室1个,单片机实验室1个,机械实习车间一个。中心具有各类职称的专兼职实验实训教学及管理人员40人,实验实训室建筑面积7300多平方米,800元以上仪器设备总价值近1200万元,实验实训开出率达100%。

  三、专业建设目标

  (一)专业发展的总体格局

  学院现有专业分布不太均匀,其中电子信息类专业在校生人数占全院在校生人数56.8%,专业数量占53.6%;制造类专业在校生人数757,占全院在校生人数12.4%,但专业数占17.9%。经管类在校生人数1793,占29.5%,专业数量只占25%;能源类专业在校生人数80,占1.3%,专业数占3.6%。分析学院现有的专业分布情况和学院发展定位,确定学院以后专业发展的总体方向:

  1、对现有专业进一步整合优化,使总体格局趋于合理。

  电子信息类专业基本保持现有格局的基础上,适当发展经济管理、机械制造类等专业;

  电子信息类专业在规模上保持50%左右,专业设置上向与电子信息产业相关的边缘产业拓展;

  机械制造类和能源类专业要进一步整合,避免相近或相类似专业重复设置,能源类专业规模适当扩大;

  财经类专业在保持现有专业格局的基础上,适当压缩规模。

  2、大力发展与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新兴专业,如动漫设计与制作、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社区管理与服务等。

  3、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相关的边缘学科专业和复合型专业,如微电子技术、通信网络与设备、信息安全技术等。

  (二)专业发展规模

  到2010年,学院专业总数基本控制在40个左右,全日制高职在校生规模保持在8000人左右。基本形成电子信息类、制造类和经济管理类三足鼎立的格局。

  (三)专业发展目标

  重点扶持发展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电子信息行业特色和优势明显的专业,努力打造学院优质品牌专业;在保持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做精制造类专业;适当扩大经管人文类专业,经管人文类专业结合电子信息行业需求做出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相比省内乃至全国同类院校相同专业的学生具有明显的优势;结合学院特点建设好一批软件类特色专业如: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系统维护、图形图像制作等。至2010年建成6~8个优质品牌专业,优质品牌专业的建设标准达到省重点专业优秀标准。在现有2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的基础上,争取建设2至3个省级示范专业,1至2个国家(部)级重点专业,并形成若干个特色专业。

  四、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专业设置、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

  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专业设置要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可变性与学校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关系。各系要根据现有专业及条件确定专业的发展方向,努力形成以龙头专业带动相关专业,拓展边缘专业,形成独特的专业体系及专业特色。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产学结合、订单式等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方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每年定期召开用人单位、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制定新专业培养计划和老专业的调整方案。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贯穿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根据生源多样化制定不同生源实际状况的培养方案。

  (三)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根据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扩大选修课程和增强适应能力的原则,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并且同时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材建设工作。专业课程要把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充分考虑把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贯穿始终。积极探索项目化课程改革方案。

  (四)加强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以必须达到技能培养要求为标准,内外并举,优势互补,建立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基地,突出实用性、规范性、先进性。改变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更新实验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在基地建设上,既要重视基地的教学功能,又要考虑到基地的科研功能,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主要采用“内培外引”的方法,一是立足校内,抓培养提高;二是面向校外,抓引进与兼聘;三是强化管理,抓措施落实。

  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要淡化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教师一专多能。

  加大学科、学术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工作,尤其要重视中青年学科、学术带头人的选拔、扶持、培养工作;每年有计划地组织推荐一部分有培养前途、发展潜力大的青年教师通过在职、定向、委培等方式报考研究生;加大教师对外学术交流的力度;加强老教师、骨干教师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定期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实习、实训指导方法培训。

  (六)加强产学研工作

  根据专业技术能力,与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联合关系,签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合同。积极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作用,探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研究开发实践教学课题。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聘请专家参与实践教学,共同培养专业实践技能。建立校企科研合作机制,针对现场的技术难题,共同进行科研攻关。

  (七)教材建设

  加强教材选用与特色教材建设工作。教材建设做到编、选并重,优先选用特色鲜明的高质量的高职高专教材,避免低水平重复编写。要求各专业必须在认真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课程教材的选用。鼓励广大教职工在比较分析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吸取高职院校在探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教材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鼓励编写反映我院特色的教材,注重解决现有教材的不足,满足培养方案的需要,确保学院教材的总体优化。

  (八)完善学分制管理,试行弹性学制

  遵循人才培养的共性和个性要求,按专业培养目标,细分课程体系: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活动课等,试行学分制管理,修完规定学分方可毕业,允许部分学生提前或延长时间毕业。

  (九)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加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进教学方法,推行模块化、案例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改革考核方式,以能力考核为重心,采取多种考核形式,注重过程考核,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五、专业建设规划实施

  1、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强化对专业建设的宏观指导,各系制订详细的专业建设规划,各专业制订本专业建设实施计划和具体目标。

  2、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投入,包括硬件投入与软件投入,特别是专项建设经费的投入和相关政策的配套。专业建设的投入包括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同时包括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投入。

  3、强化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形成有效的师资梯队。

  4、建立专业建设的评估与检查制度,特别是重点专业、新专业建设的检查评估制度。配套相应的激励措施,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