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四字”得“廉”

发布者:sujcsjcdy发布时间:2018-06-28浏览次数:3633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晚清“同治中兴四大名臣”之首,集军事、理学、政治、文学、书法家于一身。一生为师、为将、为相颇有建树,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著述丰硕,其从政、治军、为学、齐家等诸多领域的思想对近代影响较大。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在风云变幻的晚清社会,能取得如此成就,与其为官之道所恪守的要义密不可分。曾国藩认为,为官之要重在于“廉”。视其从政一生,时时从“四字”中得“廉”。

“理”中识“廉”。曾国藩为近代儒学大成者,学问精纯,深研《管子·牧民》,“国之四维,曰礼、义、廉、耻……”,他认为清正廉明不仅影响到个人的前途命运,也维系人心向背,涉及国家的安危。他把不贪财,清正廉洁作为做官第一底线。那么怎样才算一个廉洁的官员呢,他说:“身后萧索,无以自庇,不特廉吏不可为”。就是说不要想着去攀附权贵,也不给别人阿臾奉承的机会,不求权贵的庇护,拒绝别人的拉拢,也不当别人的保护伞,那么你的身后(门庭)就很冷清,(如果)不是特别清廉的官员就做不到这些。由此可见,曾国藩对为官者清正廉洁重要性的认识多么深刻。

“俭”中求“廉”。曾国藩云“欲请廉字,须从俭字下工夫”。在他看来,做官想要清廉,必先俭朴。道光23年,曾国藩升任正五品官职,他没有轿夫随从,每天步行去上班。即使被笑话“寒酸”,他对此毫不介意,依然精神饱满去办公。咸丰4年,曾国藩在行政武昌时,已官至二品。在他的处所,“屋内除一张床,一张书桌,两条木凳、三只大竹箱外,再无别物”。可见曾国藩虽身处高位,却依然性情淡泊,行居简约。为官为吏者只有节约简朴,“廉”字才能在思想意识里落地扎根。恪守节俭不仅是经济上摒弃胡花乱用行为,更是让规矩根植于自己的思想。

“足”中守“廉”。“欲学廉介,必先知足”是曾国藩又一箴言。他认为做官要保持廉洁,必须先懂得知足。一个人不知足,任由欲望膨胀,就会欲壑难填,就会与廉洁奉公的要求背道而驰。一个贪婪的人,不会知足,也不会快乐。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就有“畏止祸,足止贪”。知道畏惧,不去做违法乱纪的事,就能避免灾祸;知道满足,就不去过分的索取,就不会生出贪婪欲望。他告诫属下与子弟,不是自已的财物,绝对不能有非份之想。他认为靠做官谋财积利,留给子孙是最可耻的事,也会祸害后人,为此,还留下“但留德与能,教儿须自行”的诗篇。

“勤”中促“廉”。曾国藩出仕做官后,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即“案无存牍,室无私钱”。意思是说办公桌上绝不能有拖而不办、尚没处理的公文,家中不能藏有见不得人的钱物。他认为,一个不勤劳的人,肯定会有投机取巧的心思;为官之人,只有时刻勤勤恳恳于公务政事之中,留意之纲常法纪之内,才不会心生旁骛、妄越雷池。为学勤恳则学业长进,为事勤恳则事业可成功,为官勤恳则疆域得治。一个勤政为民的官员,只会廉洁自律,克已奉公,哪能贪赃枉法,伤害民生?

曾国藩能从一个守节赋闲的地方小官到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与其勤勉廉洁的为政风范不无关系。他用理学家的眼光洞悉为政为官之道的清廉要义,并时刻不怠,身体力行,虽时过境迁,于今仍有可鉴意义。清正廉明是为官从政者的官德修养,也是做人的一种境界,更是人生的一大智慧。(来安县施官镇纪委 黄志军)


 

Baidu
map